关于卡片笔记的“原子隐喻”

一点个人想法,欢迎斧正:

卡片笔记的“原子隐喻”相当不贴切,但却似乎是中文互联网谈及卡片笔记时的主流。

所谓“原子化”,或曰“将每一则笔记拆分为最小思维单位”,存在解释力的问题。什么是“最小思维单位”?如果说A命题是B命题+C命题的结论,那么在原子隐喻下,A命题很难说是不可再分的(因此也就无法成为一则卡片笔记了),BC才是(甚至BC也不一定是)。

相比之下,"黑箱隐喻"更加贴切。ABC都是黑箱,只不过BC是比A更深一层的黑箱。卡片笔记的本质不是“把思想拆分为(所谓的)元观点,从而重新组合”,而是“把经论证的观点封装为黑箱,以便再次调用”。

1 个赞

看看原子隐喻的好处:

  1. 标题短,朗朗上口,易宣传(你读读看“黑箱笔记” XD)
  2. 背靠物理学,虽然米尔斯早就批评过,物理概念常常被错误地、过时地被文科借用,但科学革命后大家就是喜欢这么玩,看上去很权威、可靠;
  3. 同样是上面那批人,革命又不彻底,分明结构主义(黑箱就是借用二十世纪初期科学成果的隐喻)已经大获全胜,却还停留在本质主义,追求什么原子;
  4. 把笔记拆得七零八落,有利于增加笔记数量,特别在许多鼓励可视化的软件中,可以显得用户很勤奋、效率高,只可惜,玩弄软件的熟练度不等于一个人价值产出。
  5. 原子是哲学上的最小单位,“原子笔记法”相当于自封“终极笔记法”“本源笔记法”或“唯一真理笔记法”。

剩下的就是商业和历史了。

2 个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