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站的筆記和文件管理方法論文章 會很依賴蘋果全家桶嗎?

版上的文件管理等系列專欄對我來說很好用,
即使只取用一部分內容,在紙本 anki obsidian 檔案總管使用上沒太大問題.
但是,我作為手機使用iphone 桌上電腦卻使用windows的用戶,
不只是minja,就連其他人的文章,乃至於出了這論壇之外的資訊類圈子,
幾乎都推薦入手mac電腦,享受蘋果生態系.
然而windows畢竟還是最主流的系統,就算我購買了,
還是很難消除兩個桌上系統互通性很差的疑慮,
跨越全平台(obsidian,anki,諸筆記),
或者無視平台通用的部分(例如不考慮label標籤的mac文件管理).

我個人很依賴drafts,即使我手邊只剩iphone ipad可使用,
而一些UI難用但小工具 插件,以及傳統文書辦公處理,又還是得靠windows.
我一面稱羨,一面又很疑慮,現在的我也無法親自驗證那些方式好不好用?

2 个赞

其实按照我们的理念,这种情况绝不应该。
我们的理念是数据属于用户,不限制于平台,也不限制于设备
只不过出于各种原因,我们选择了苹果设备(极客除外)。也因此,我们分享了更多基于自身的使用体验。
其它圈子推荐苹果主要是因为苹果长久以来的文化,和买苹果用苹果的人分(zhuang)享(bi)欲比较旺盛 :sweat_smile:
所以造成了“筆記和文件管理方法論文章,會很依賴蘋果全家桶”的假象。

你现在有必须用 Win 的理由,那就可以继续 Win + iOS。Windows 有问题也随时可以在这提问。极客是 Win 的效率高玩,他应该可以解决你的相当一部分疑惑。

最终会有两个结果:

  1. 你意识到你必须用 Win 的理由不成立,进入苹果全家桶。
  2. 你完全可以在 Win + iOS 的环境下处理你的一切需求。

两个都是好的结果。

6 个赞

另外感谢你喜欢我们的文章 :saluting_face:

先说笔记。笔记方法本身不会依赖 Apple,事实上,我有相当一部分笔记是在 Linux 上写的。
不过,如果考虑和其他软件的协作,那么:

  1. 在技术上确实依赖,毕竟我的原创 Keyboard Maestro Macro 很难在其他平台上快速复制;
  2. 在方法上仍不依赖,即便是最复杂的自动化动作,往往也使用 Python、Javascript 和 Shell Script,很少用 macOS 专有技术,理论上可以在其他平台上实现(GUI 自动化方面,Windows 有 AHK,更方便)。

再说文件。绝大部分方法是不依赖的 Apple 的,例外:

  1. 标签,不过我的态度是标签最终必须抛弃(当前文章中已有此倾向,并且在 Twitter 上提到过,之后会专门写文章解释)。
  2. DEVONthink,不过我已经逐渐将文件和 DEVONthink 解耦,目前主要是遗留下来的文件还沾着 DEVONthink,新文件基本转向了软链接等通用技术,而不依赖 DEVONthink。
4 个赞

很好的问题!

首先,我想聊聊为什么我们常聊 macOS。

一当然是因为几位主创都用,日常使用才有发言权。

二是因为 macOS 和 iOS 确实构建了一个非常好的生态。这个生态中,包含了 iCloud 同步 + 付费与订阅管理 + 统一的 UI 交互逻辑 + 底层闭源减少奇怪的 Hack 等等,所以我们较少在苹果生态去讨论这些问题,可以更多聊聊应用本身的体验——而这些恰恰是 Windows 和 Android 的弱项。这可能也是大家更愿意讨论苹果的原因。

接下来是你说的“系统互通性很差”的问题,我也是一个 Windows + iPhone 用户。你说的这一点,我早期也时常有体会。

由于你已经有了“跨平台”的需求,所以需要找一个同步平台来替代 iCloud,作为同步中心。这个同步平台可以是自建 NAS、Dropbox、坚果云、OneDrive……然后围绕这个同步平台去找支持的工具。这样也许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“互通性差”的问题。

至于那些完全不支持同步,但是软件质量又很好的工具,可以通过一些自动化的方法发送到支持同步的工具中。Drafts 我也在用,我是直接用了分享菜单,保存到 Obsidian,然后 Obsidian 有 Git 同步,就可以顺利传到 Windows 电脑上。这样一来,Drafts 有没有 Windows 版本,对我影响不大。

如果更独占一点的,比如苹果生态才有的文件标签、FaceTime、CarPlay,那我换 Android、Windows 肯定是享受不了了,这种开发者不做就无法解决的功能,就只能弃用,换用其他的方式替代了

最后一类是连替代都找不到的(对于我来说是 DEVONthink),那我觉得没必要在其他系统下硬搞一个类似方案出来,有时候勉强搞出来了,体验反而不好。比如 Windows 没有标签,但配合 Everything 的快速搜索,也可以实现一套既符合 Windows 、又符合自己需求的管理办法。

说到底,方法论的价值就体现在这里,我们见证了太多软件红了又倒了,用户数据一地鸡毛的案例。所以我们更推崇把数据保留在本地 + 自己实现各种自动化的方案。

追逐软件没有意义,一个工具的 UI 好,过几年就会出现一个 UI 更好的工具,你还是会更换的。但只要它的底层思路是符合方法论的,那你的数据就不会随着工具的死亡而断层。

5 个赞

看到问题后在本地编辑了很久,没想到 @Hum@Minja 抢先回复了 :rofl:

其实我们的观点有很多是类似的。

4 个赞